吃麵包時,該是什麼樣的表情。

有一次回台灣,吃著老弟買回來剛出爐的麵包。
「哇~這就是那家有名麵包店的麵包呀~~」帶著膜拜的心情,邊吃還不忘邊細細品味,心想該好好把這味道記住,等回加拿大得自己動手做時才可以有個參考的方向。
不料家有賤嘴弟一名,對其姊的行徑深感詫異,久久之後冷冷地冒出:「姊,妳好惡心唷!吃麵包就吃麵包嘛!以為自己是什麼美食專家~~」語畢離開前,還不忘用他那鄙夷的雙眼斜視過來。
「……」口中的麵包差點因此哽住,「我…..你….」,真是富者不知貧。

丟他這視甜麵包如命的傢伙來這住看看,保證一個星期就想買機票打道回府,理由,絕對會是因缺乏香軟甜麵包而導致生存不良症。

這裡不是沒有好麵包,只是好的方向不同。有很多口感一級棒的義大利風味麵包店,或是以鄉村手工麵包為號召的法式麵包店,雖然價格不算便宜,但那些香濃紮實的口感令人贊賞。可是咬多了法式麵包,總會有想讓發痠的齒顎休息的時候吧!這時就會想念起台灣的軟綿甜麵包。說到甜麵包,這裡當然也有各式各樣的sweet bread可供選擇,表面少不了裹上厚厚的一層白糖漿或果醬,光看就足以甜到舌頭打結。
我婆婆說的好:「ㄏㄟ嘎下去,嘴齒會斷去….」
再不就是咬一小口,得灌上一大杯黑咖啡才平衡的過來。這樣的sweet bread,對飲食習慣不同的東方人來說,吃下它需要一點勇氣。港式或台式麵包店也有不少,但幾次的經驗都讓人失望,看起來眼熟親切的麵包,咬入口卻全不是那麼一回事,乾柴的口感打退了想嘗試的慾望。

怎麼辦?唯有自己動手才是最快的解決之道。

關於開端,並不順利,甚至沮喪。
慎重的找了一天,在天時地利及自認為做足功課之下,開始我的動工大典。根據配方步驟指示,用麵粉圍築起一道麵粉牆,水放中間,再慢慢地將粉往中間靠攏,讓水逐漸被吸收後再開始揉麵。這樣的情形,想起來是有十足把握,直覺聯想小時候玩的堆泥土遊戲。無奈等真正開工才發現問題連連,手上功夫完全不行,手指頭像掉進了泥漿沼澤般拔不出甩不開。我相信配方沒問題,問題的來源該歸咎於我的手指殘障。十根指頭全打結,什麼叫搓什麼叫揉?早忘了!濕答答的麵粉糊過了一世紀(我心中的計時)還是濕答答,就是無法揉到傳說中如耳垂般的柔軟如嬰兒肌膚般的光滑細致。手指頭始終維持像準備下鍋油炸的熱狗之姿。

甩不掉揉還亂,一氣之下乾脆扔了,再來。
再來也改變不了手指殘障的現實。麵粉加水無法成糰,它就是固執的想成糊。也不知無意識下多加了多少的麵粉下去,當時已完全顧不了烘烤出來的成品會如何,只希望快點讓麵「糊」渡化成「糰」。揉麵糰的基本手勢:將麵糰往前用力甩、再拉回、再甩、再拉回,這種方式可讓麵糰揉成理想的薄膜狀態,食譜說的,但食譜沒說麵糰啪~啪~啪~地打在調理檯上會發出巨大聲響。

S驚恐地從樓上奔下,以為家裡發生什麼妖魔鬼怪入侵慘案。慘案是有的,只是沒有妖魔鬼怪,有的是個險被麵粉灰飛湮滅滿臉沮喪的瘋婆子。

當時對麵糰全然陌生,哪搞的清楚什麼是揉好的薄膜狀態,傻傻地就推麵糰去發酵,最後是等一百年(我心中的計時)都不發,原因不明。烤了沒,已經沒印象,只知道從那次以後誓言不再用麵糰來自我摧殘。

麵包機的發明對我這種遭遇過做麵包事件打擊者,無疑是一大福音。
這樣神奇又帶有夢幻色彩的機器我婆婆也買了一台(麵包機比我還早進門),但我有各種不去動它的理由:不會操作、怕會弄壞….其中還包括一項~~連買麵包機回來的婆婆也不會用。

有一回婆婆興起想用麵包機做麵包給媳婦看的念頭,材料怎麼放、按鍵怎麼設定...,婆婆當演練了一遍。當時腦袋一片空白,真正記住的沒多少,只知道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,期待麵包機變出神奇魔術麵包。因為太期待了,就按捺不住想偷看的心。我偷偷跑去掀蓋看一次看兩次看三次…也不知道是不是太頻頻掀蓋偷看所致,當婆媳二人組興高采烈地將麵包取出爐的那一刻,麵包真的魔術,立刻像洩氣的皮球般逐漸消氣萎縮。我不敢說…到現在都不敢說那可能的罪魁禍首就是我。從此以後,麵包機就被降格定位在它是偶爾用來攪打麵糰的機器,而麵糰是做包子用的。

那台飽受冷落被放在廚房角落的麵包機,老是不定時的會在我眼皮底下出現,看著它日益蒙灰沾塵心中始終過意不去,加上還是按耐不住好奇心的驅使,趁婆婆回台灣的期間,依著婆婆扔在一旁那看起來很奇怪的配方演練起來。(自從失敗後那配方就被叫奇怪配方)
不成功倒也沒成仁,至少有個麵包的型體出現。比手揉的好多了,心底一陣歡呼,硬是要S與我分享這〝成功〞的喜悅!烤出來的麵包型體奇形怪狀,最常見的就是無頂折腰麵包(因為麵糰發太高,一烘烤就黏在麵包機的蓋上,蓋子一掀,麵包立刻無頂),另外就是長不高的矮子麵包,S說那叫〝發粿〞。現在想想,當初餐桌上的娛樂笑話,這些麵包們倒也功不可沒呀!

事情的轉機在發現了克棧中的好吃甜麵糰配方。一試之下,信心大增,猶如寒冬第一線曙光……

【麵包二待續】    新手上路麵包配方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ristine.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